全球今亮点!教授把学生作业出版成书,送给学生当毕业礼
胡慧中 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
“当时我说想把你们的作业变成一本书,很多同学对我的话将信将疑;我又说,希望这本书100年以后还有人读、还有价值——对此,我是有一点信心的。”日前,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把一本新书《平凉路2767弄》作为毕业礼物送给了毕业生们。刚刚参加完毕业典礼的12位新闻学院本科生代表,拿到了这份大礼——这是他们两年前的课程作业,如今变成了一本书。
张力奋与学生们一起在新书研讨会上合影。复旦大学供图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《平凉路2767弄》由张力奋主编,项目组包括导师、12名新闻学院本科生与2名助教。本书调查并记录了上海第十九棉纺织厂工房区百年史,以历史档案与15位居民口述史,还原了建筑类型、居住空间、社区与日常行为的历史演变,为上海地方史与上海城市记忆、留下较完整的记录。
2021年8月的一天,冒着炎夏暑热,张力奋初次踏入位于上海杨浦区定海路街道的平凉路2767弄。这里是“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”杨树浦的心脏地带,曾属英美公共租界。作为1921年日本纺织企业为纱厂配套修建的职工宿舍,该里弄社区已存世百年,建国后更名为十九棉职工宿舍区。
这里集聚英式别墅、日式排屋、中式弄堂新里及平房等。日企时代严格按照厂内职务等级,从厂长、工程师、职员、高级技工、保修工、纺织女工等阶层划块居住。2021年秋天,作为上海老区改造项目,该社区居民将全部搬迁,百年里弄社区将改造重建。
“田野调查找到了一个几近完美的‘都市现场’!”张力奋走遍整个里弄,汗流浃背而喜不自胜。他于2021秋季学期开课的“都市、田野调查与记录”,恰好与平凉路2767弄的动迁过程重合。“我对田野现场设置了以下条件:位于杨浦,邻近复旦校园,便利师生往返;具有百年上下的社区历史,三至四代人的记忆;曾是上海租界一部分,有厚重历史记忆;正经历结构性重大变迁(如拆迁),便于实时介入现场并记录。”
9月,他带着选修课12位同学与2位助教,在平凉路2767弄开始田野调查的第一课。学生们打量着这个里弄的一切,好奇的同时又有些迷茫。之后的一年半时间里,师生对15位平凉路2767弄的居民,以及一位长期从事定海路街道旧区改造的负责人展开深入访谈。访谈对象年龄最大的90岁,最小的54岁,通过他们的口述史还原,全面、系统、翔实地梳理小区的百年历史,包括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、社区管理情况等,尤其是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。
“临近毕业,和同学谈起本科四年最值得上的课程,我的首选就是这门‘都市、田野调查与记录’。”钟佳琳同学在“田野手记”中写道。
记者了解到,张力奋开设的这门课,是新闻学院乃至整个复旦都极少见的“高学分”小班选修课。这门课运用新闻学综合训练、社会学及人类学研究方法,聚焦一个有历史的老社区,开展田野调查,记录它的发源、人群、阶层、生存空间与日常生活的演变。
在校方大力支持下,课程大纲渐具雏形,首个“田野标本”落户平凉路2767弄,12位本科生成为“尝鲜者”。
师生们最后一次课上在平凉路2767弄合影。复旦大学供图。
“这门课需要付出,训练强度大,会很累,需耗费大量智力与体力,折磨人。”第一堂课上,张力奋“丑话在先”。他请学生们想明白后再选课,若没心理准备,最好别选,也可退课。他培养学生们对“游戏规则”的尊重,特别是不利于自己的“游戏规则”:以“抓阄”从候选名单中随机确定口述史采访对象,保护所有访谈人的隐私,尊重受访者意愿,口述史文本经被访人书面授权同意。
不过,学生们的勇气和毅力远在张力奋意料之外。除了每人独立完成一篇“口述史”,他们还必须成为“档案大事记组”“街拍影像组”“建筑、空间组”“老照片、实物组”四个专门小组中的一员,深入田野调查,一步步将不可能变为可能。
学生之中四分之三非上海本地人,克服方言障碍,逐渐走出“悬浮的上海”,关注“下只角”,切入上海微观的风土人情;尊重普通人和民间记忆,与小区居民交朋友,逐渐了解一个家庭的生命史,田野调查后仍保持着友谊。他们逐渐发现观察和研究是一件有趣的事情,并相信专业和训练的力量。
张力奋认为,这类课程、这本书真正的价值是鼓励本科生以所学知识,在思考中加强综合学术、研究与实践能力训练,鼓励合作精神,遵守研究规则、关注社会与真实世界,“这是一小步,刚开始,却是专业生涯的伟大一步。”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标签: